为何“神奇”的总是外援(体坛观澜)
薛 原
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开赛初期,外援就刷新了纪录。11月16日第七轮赛事中,山西队坐镇主场,经过三个加时赛仍不敌辽宁队。然而,山西队的外籍球员富兰克林,在那场比赛里取得了60分、13个篮板和21次助攻的惊人战绩。上一场山西队迎战北京队的赛事里,富兰克林同样斩获了61个得分12次篮板和11次助攻,是CBA历史首位单场比赛既突破60分又达成“三双”成就的选手,其个人实力之卓越实在令人惊叹。
这类情况其实已经习以为常。近年来,CBA的各类数据统计里球迷网,无论是得分、篮板、助攻还是盖帽,外援几乎总是在前十榜单中占据主导。想要提高战绩,寻找到一名能力全面的外援无疑是最快的方式。这些年,各支球队在外援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,唯恐在竞争中落后。

中超联赛里,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。2016赛季,射手排行榜前十位当中,有八个是外籍球员。在转出关键球数量最多的前三十位球员里,外籍球员传球的比例超过了六成。这说明,大部分球队的进攻活动都是围绕外籍球员来进行的。这种现象影响到国家队,球员们为何控球本领不够强、组织协调不好、射门技术差的问题,也就容易找到原因了。
同样,男篮国家队里缺少能够力挽狂澜的球员,关键时刻处理球时信心不足,能力也显欠缺。只要观察联赛,每当比赛进入关键阶段球在谁手里,就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的症结。联赛中实力普通的球员被推到前台承担重任,这确实有些强人所难。
这个情况虽然容易察觉,不过要处理却不容易找到快速有效的办法。联赛本身带有商业色彩,必须迎合市场需求。俱乐部渴望取得优异战绩,甚至希望外援一个人能抵得上三个本土球员。相比之下,培养本土球员则需要长期耐心和细致工作,更何况目前国内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在思想和组织上都存在不足之处。这样一来,外援在联赛中偶尔展现超常实力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足球和篮球的职业化进程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,尽管以“职业”的标准来审视,仍然存在不少问题,但人们至少已经认识到,联赛与国家队之间,既存在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,也可能会引发市场效益和竞技成绩的某些矛盾。即便是足球领域较为成熟的英格兰,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困境。中国足球和篮球目前还处在追赶世界顶尖水平的阶段,在引入外援和自主培养之间,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平衡,并加强方向指引。这种情况下,学习他人经验是必要的,但更要认清自身状况,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