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真的到了要和篮球说再见的时候。”
昨日周日早上八点,林书豪通过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正式宣布结束篮球生涯。他八月份刚满三十七岁,三个月前还带领新北国王队取得了二十四胜六负的联盟最高胜率,谁都明白他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,却未曾料到这生涯的落幕如此出乎意料。
但对林书豪而言,这并非意外。无论训练多么严苛,他总把周日当作“精神休整日”,在这个时段的开端,他习惯于向职业生涯作别,这样对他而言才算庄重。
此外,这位擅长以防守反击著称的顶级控场后卫,拥有十五年的职业篮球道路,期间经历了诸多起伏。岁月如同锋利的弯道水珠,在理想与失意之间不断游走,先后效力于九个NBA联盟的队伍,又辗转两支CBA联赛的团队,以及台湾地区的两支俱乐部,最终交织出一段充满各种经历的人生画卷。

林书豪的早年生活,包括他的家庭背景,住在亲戚家沙发上的日子,还有他引发的“林疯狂”现象,以及这些事带来的争议、健康问题、他的重新振作和奋斗过程,都无需多言。这些经历早已通过中学的考试题目、新闻的推送、深度访谈和网络上无处不在的影像资料,被广泛传播。在传播过程中,还常常夹杂着种族偏见、文化冲突、篮球观念等更广泛层面的讨论。
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,林书豪在纽约崭露头角后,便成了各界关注的对象,人们用各种角度审视他。他的肤色、信仰、因肯扬-马丁评论脏辫而引发的争议,以及他在NBA和CBA都显得不太适应的状况,都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,如同阳光透过不同镜片折射出的影像,照亮他身上的不同侧面,让他的经历除了篮球之外,更添了几分错综复杂。
在那之前,需要先弄清楚:林书豪这个人,自身是相当严格对待篮球的,对别人是非常和善的,在宗教方面是极为诚实的,算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。

林书豪勤奋刻苦、严于律己的事迹数不胜数,无论在哪个联赛比赛,他都带着该联赛的官方用球,每天刻苦练习以保持球感。即便在赞助商举办的活动期间,与篮球网络名人、职业选手进行训练比赛,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,进行拉伸、跑步、投篮等热身。当其他人把这仅仅看作例行公事时,技艺最精湛的他反而最为专注、最为认真。当球队以16-0的比分大胜对方时,他仍会暂停进攻让对手喘口气。
我认为职业运动员生涯不允许缺少锻炼,并且锻炼过程也是我感到愉悦的时段。
界外编辑部昔日专访林书豪
凭借这种心态和极强的自我约束,林书豪得以在NBA场均得到12分并送出4次助攻,尽管他的中远距离投篮和出勤情况并不稳定,他仍以突破型后卫的身份征战到30岁,之后在34岁那年加入了台湾省联赛,并在退役前的最后两个赛季带领球队连续获得冠军。
我虽算半个圈内人,也听过许多媒体和业内人士称赞林书豪为人随和、工作勤恳的故事。他从不拒绝球迷求签合影,非常在意他人感受,比如和小朋友合影时,还担心自己身上的汗会让孩子感到不适,与别的球星相比,他从不自视甚高,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。
我早年间刚进入这个行业时,曾经对林书豪进行过采访,当时被好几家媒体包围着,和他进行了连续的提问,问的那些问题其实很外行,不过他回应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,也十分真诚,他从一名普通的饮水机看管人员迅速变成了全球瞩目的对象,后来又从聚光灯下逐渐淡出,经历了这么大的起落,他对待人的方式还是那么平和。

那场比赛训练结束后,他向队员们坦言自己存在不足之处:今后发布视频时,他会说,希望你们能帮助我成为更出色的球员。在场的众人因此发笑,普遍认为这是他的客套话,但林书豪态度十分诚恳:确实,世上不存在毫无缺点的运动员。
林书豪心地善良,然而在严酷的体育竞赛界,善良者不总能得到公正对待。当全球的关注集中在他身上时,他体会到其中的复杂与阴暗。当今美国的篮球领域,就连来自爱荷华州的纯白人球员凯特琳-克拉克都可能遭遇“种族偏见”的指控,更何况林书豪这位信奉基督教的亚洲控球后卫呢?
他大学期间就常常遭遇不友好的叫法,进入职业赛场后,同样受到过来自对手和队友的隐性排斥,2012年,某体育媒体在文章中使用了不当的词汇作为标题,2017年,某前球员曾对他人发型发表不当言论,却忽视了自己身上中文字符的纹身,2021年,联赛内部也发生过球员用特殊称谓称呼他,最终导致官方介入的事件。

林书豪留脏辫
林书豪的球技难以令人信服,双膝难以承受持续突破对抗的消耗,性情又偏向温和谦让,与NBA推崇的强悍自信形成鲜明对比。他出生于美国,对宗教的虔诚程度超过许多信仰者的美国人,比众多NBA选手更符合传统美国人的特质。他们却对NBA选手们毫无兴趣,就连白人运动员也难免遭受他们的非议,更不用说那些在种族偏见体系中处于最弱势地位的亚洲人了。

肯扬-马丁吐槽书豪

就像马丁冲他开炮时说的:“你想当黑人,可你姓林。”
林书豪因为伤病和打法限制遇到了困难,2019年夺冠之后一直没有获得NBA的合同,休赛期他在台湾时忍不住哭泣,可是他在CBA的征程也并非一帆风顺。CBA对于外援的要求比NBA对于持球型第六人的标准要严格得多,需要他们能够承担大量得分任务,参与挡拆配合,进行中距离投篮和突破得分。林书豪的球风更注重团队配合,他的策应和防守为队伍带来很大帮助,场均得到22分、送出6次助攻并抢下2次断球的表现相当出色,正负值达到+12更是全队第一,但对CBA的队伍而言,这些还不足够。

尤为突出的是,近两个赛季的季后赛中,拥有三位外援的首钢队仅能抵达第二轮,林书豪本人的发挥也急剧走低。对照核心控卫的规格审视,林书豪的竞技水平并不算低劣,但若以CBA外援(他确实占据了一个外援位置)作为参照,他的表现确实有待提升。
而且CBA队伍初次见到林书豪时,普遍认为他并非那种皮肤黝黑的小个子外援球迷网,感觉能够成功限制他。虽然单打独斗的情况下,几乎没有谁能完全抵挡住他,但只要林书豪过半场,对手就会立刻采取紧逼策略,并且会投入大量高强度的身体对抗。林书豪曾经遭遇左臂布满血迹的伤口,此后赛事组织方增设了赛前核对运动员指甲状况的规定,联赛普遍存在技战术运用不足和激烈身体对抗的现象,作为彼时备受瞩目的明星球员,他再次成为了众多目光的焦点,并且承受了额外的防守压力

然而,首要的还是——这位球技精湛的控球后卫,如今确实难以施展。
林书豪是位虔诚的教徒,美国籍人士,却因亚裔身份遭遇不少偏见;他作为黄皮肤外援,球技下滑后,竟被同族对手视为挑战自我的试验品,加之信仰差异与本土球迷的排斥,让他处境更加艰难。
他无法像德怀特·霍华德那样,兼具狡猾与特殊才能,为球队带来独到贡献,也难以像许多黑人球员那样,赢得广泛信任,无论身处何地,他总会显得格格不入,直到回到父母故乡,才找到归属感,这得益于他这两年表现抢眼的事实。
林书豪的打球方式与个人特质,与骤然而至的巨大声望和瞩目格格不入。他习惯于持球突破进攻,这种风格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,很容易被对手摸清规律加以限制,在职业生涯后期又未能培养出无球跑动接球的能力,期间还多次遭遇伤病困扰,能够坚持到2019年,实属依靠自我约束和难得的运气才得以实现。
他在赛场内外屡遭攻击,偏偏性情又不过于激烈,在圈外他堪称温文尔雅之辈,但在篮球职业领域,这种性情极易遭遇挫败,甚至深陷困境。他身上的特质被不同角度的审视目光不断强化,无论何处都显得十分突兀,由此造成他在成功与失败间不断摇摆,呈现出一种颇为纠结的职业形象。
他亲手制作的“林疯狂”迅速传遍世界,短暂辉煌过后,招致整个联盟的探究和应对措施,他马上重新扮演持球第六人的角色,却不断被伤病和激烈对抗削弱,9年NBA生涯中仅有5个完整赛季出满勤,他持续不断努力锻炼,却始终无法跨越持球与无球之间的鸿沟,离开NBA之后,他成为CBA的焦点人物,可惜黄金时期已经过去,慢慢暴露出实力不再如前的真相。
涉及种类、强弱、来源、性情、手段的议论此起彼伏,每次都有人拥护他,也有人嘲讽反对他。后来,他在海峡对岸实施降级打击两年,宣告不再参赛。

然而,所有那些起起落落的事件,所有优点和不足之处,所有成就、争执以及难题,共同构成了林书豪作为一个人、一个运动员的真实面貌。
他以个人奋斗为黄种族裔、为亚洲篮球点燃希望之火;他个人特质忠实地映照舞台光芒,于不同人群心目中塑造各异面貌,这些多元面貌汇聚融合,方能拼凑出最终的、完整的林书豪形象。

林书豪与日本后卫河村勇辉
采访林书豪期间,我的同伴渡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疑问:由于他承受的挫败感可能超越其他运动员,他是否认为这合理?林书豪给出了一个充满个性的回应:生命本就充满不均等,每个人都会面临独特的困境,他能够进入NBA,这本身就带有不公的性质。因此,不平等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效应,当遭遇负面状况时,就应该多回味自己收获的益处。

我认为,这恰是林书豪这位球员的完美写照。尽管他的篮球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但眼下,他得以避开媒体的过度关注,专心投入篮球运动和日常生活。
